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地理學與科學技術研究
Geograph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 
開課學期
108-1 
授課對象
理學院  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 
授課教師
洪廣冀 
課號
Geog5096 
課程識別碼
228 U316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四7,8,9(14:20~17:20) 
上課地點
地理305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
總人數上限:30人
外系人數限制:5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81Geog5096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,
你有你的,我有我的,方向;
你記的也好,
最好你忘掉,
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!
--徐志摩

----
Dear all,

我想,徐志摩大概不會預料到,在他寫下〈偶然〉的近一世紀後,交會、綻放、光亮等詞彙會成為歐美人文社會科學的關鍵詞。例如,在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: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(2015)中,人類學者Anna Tsing提醒我們,在處理資本主義的歷史及地理學時,我們得仔細審視我們所採用的分析範疇。以她的話來說:「如果範疇是不穩定的,我們得看著它們如何在遭遇中浮現」(If categories are unstable, we must watch them emerge within encounters)。 在文化研究學者Gregory J. Seigworth與Melissa Gregg主編的The Affect Theory Reader(2010)中,兩位作者則引用羅蘭・巴特在《中性》(The Neutral)中的見解,表達「情感研究」與「情緒(emotion)研究」間的差別。關鍵在於,Seigworth與Gregg表示, 我們得做個「光亮 、細節、狀態與變遷的清單」(inventory of shimmers, of nuances, of states, of changes)。 這學期的「地理學與科技研究」希望能與同學們一同探討交會、光亮與綻放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意義,特別是這些關鍵詞如何幫助我們理解人類世(Anthropocene)、跨物種關係與非再現(non-representational)等研究主題。我希望能招募到十五名左右高年級的學生或研究生,一方面我們可以在教室中一同研讀數本我花費重資購買、我自己想念、也想找些不怕死的同學一同來念的新書;另方面,我也希望,在某個秋高氣爽的週末,我們可以重裝上陣,在某個超過三千公尺的地方,不用太多言語,在腦子瀕臨進水的臨界點上,體會「以身為度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。

在讀物部分,我將十八週的課程分為三個主題:「檔案中的科學」(Science in the Archives)、情感(affect)與生命。閱讀的著作包括科學史大家Lorraine Daston於2017年編輯出版的Science in the Archives、甫獲美國科學史學會之Pfizer獎的Fascist Pigs: Technoscientific Organisms and the History of Fascism(2016)、哈佛大學科學史副教授Alex Csiszar的The Scientific Journal: Authorship and the Politics of Knowledg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(2018)、情感與情緒研究大家Ruth Leys的The Ascent of Affect: Genealogy and Critique(2017)、演化生物學者Richard O. Prum的The Evolution of Beauty(2017)與著名科普作家David Quammen的The Tangled Tree: A Radical New History of Life(2018)等。當然,還有我最近鍾愛的奇書:Anna Tsing的The Mushroom at the End of the World: On the Possibility of Life in Capitalist Ruins(2015)等。 

課程目標
這門課的要求很簡單。每週你得詳讀五十到六十頁的英文文獻,參與課堂討論;在期中考之際,你得跟我說期末報告想採取的形式。我可以接受書評、研究論文、論文計劃書、小說、紀錄片、畫作等主題。重點在於,你得很清楚自己想要在課堂上得到什麼,而我的任務就是盡我全部的力量、協助你得到你想得到的那些什麼。依照過去的經驗,這堂課的同學已經得過CNEX華人紀錄片提案、新北紀錄片獎、大專學生研究創作獎、科技部大專生獎助、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基礎研究人才培育計劃等。我自己很清楚我想從這門課中得到什麼。我想找到可以在學術路上志同道合的夥伴,然後我們可以彼此記住交會時互放的一些光亮。我希望你也是。 
課程要求
圖檔是浮世繪大家葛飾北齋於1814年創作的《蛸と海女》,據稱大章魚如此說道:「我已等你好久,今日終於遂願。你的下面豐滿成熟,舉世無雙,正好吮吸,一吮再吮。等我們好事成了,就帶你去龍宮。」(見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章鱼与海女图)。將這幅圖當成是課程說明的配圖,並不表示我本質上是個「一劍浣春秋」--事實上,如果我在哈哈校的七年間有學到任何教訓的話,那就是諸如此類的A圖帶來的啟示比想像中的還要多很多。在準備資格考的時候,栗山茂久老師問道,當中國的春宮畫把重點放在文字的描寫、而在視覺上看起來就是複數的個體在大自然中聊天時,為何日本的春畫在視覺上是如此juicy、而文字上多是哼哼哈哈地狀聲詞?坦白說,即便我通過了資格考,我一直不知道這樣的對比的含義所在。一直要到回台灣後、負責「地理思想」的教學時,我讀到了地理學者Nigel Thrift的「非再現理論」,我才知道這樣的對比有其研究史上的意義。作為一個以信件為主要材料的研究者,當我在讀信時,我一度關心的是這些信件中到底包容怎樣的科學事實,對於文字間豐沛的情緒,乃至於信件結尾處的 "sincerely yours" 或 "affectionate regards" 或 "with cordial greetings to yourself" 等詞彙視而不見。Thrift告訴我們,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者再也不能對此視而不見了。當情感成為一種控制的手段,或日常生活政治的源頭,或讓你的孩子變得不再是你的孩子,或讓你的情人在手腕上畫下數道傷痕,或讓你在手臂上刻上情人的名字時,情感已經變成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得去研究,或者發展出更新的方式去再現的主題。畢業已經五年了。這個課程呈現出我對情感與非再現主題的思考。期待在9月13日當天遇到跟我一般affectionate的各位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同上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 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2  課程介紹 
第2週
9/19  科學知識社會學與將科學置於其地 
第3週
9/26  科學知識社會學與將科學置於其地 
第4週
10/03 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關係空間  
第5週
10/10  行動者網絡理論與關係空間 
第6週
10/17  社會世界理論、邊界物與邊界工程 
第7週
10/24  社會世界理論、邊界物與邊界工程 
第8週
10/31  實作轉向 
第9週
11/07  實作轉向 
第10週
11/15  物質轉向 
第11週
11/21  物質轉向 
第12週
11/28  情感轉向 
第13週
12/05  情感轉向 
第14週
12/12  全球轉向 
第15週
12/19  全球轉向 
第16週
12/26  本體論轉向 
第17週
1/02  本體論轉向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file/d/1yJ8xsYyySaZe0AHBEYWwOQxIInHXPIT1/view